成都中医全科课程内容全解析:开启中医全科学习之旅
中医全科不是光懂某一科,是要能管从头到脚的问题——比如社区里的老人高血压、小孩感冒、阿姨的月经不调,都得能应付。成都好几所院校都开了中医全科课,我整理了下主要学的东西,其实都是围绕“怎么用中医解决实际问题”展开的。
最先啃的肯定是中医基础理论——别觉得阴阳五行是玄乎的东西,比如五行里肝属木,对应春天,所以肝火旺的人春天容易脾气急;肾属水,水克火,所以肾虚的人容易心火旺,晚上睡不好。这些联系搞明白了,后面学诊断、开方才不会懵。还有脏腑经络,比如经络是“运行气血的通道”,我之前按足三里穴,按久了小腿会热,老师说“这就是气血在走”,原来理论不是空的,是能摸到的。
然后是中医诊断学,四诊得串起来用。我实习碰到个胃痛病人,舌苔白厚腻,口气重,脉滑,老师说“这是脾胃有湿”,开了二陈汤加苍术,喝了三天就不胀了。你看,不是光望舌苔就行,得把病人的脸色(发黄)、说话的声音(没力气)、大便的情况(黏马桶)全凑起来——就像拼拼图,少一块都不行。
中药学最考验“记”和“用”。比如黄芪,课本说“补气升阳、固表止汗”,但老师会提醒你:“阴虚的人别用,用了会上火;气虚自汗的人,配着浮小麦效果更好。”我之前帮病人抓药,有个阿姨气虚乏力,用了黄芪炖鸡,一周后说“身上有劲了,也不随便出汗了”——这才明白,中药不是堆药量,是要“对证”。
方剂学更讲究“配伍”。四君子汤是补脾胃的基础方,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,看着简单,但加个陈皮变成异功散,就能治脾胃气虚加气滞;加半夏变成六君子汤,就能化痰。我之前跟着老师改方,有个脾虚加痰湿的病人,四君子汤加了半夏、陈皮,喝了两周,舌苔就薄了——原来方剂不是死记的,是“根据病情调”的。
中医经典是真得啃——《伤寒论》的六经辨证,我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“太阳病、少阳病”像绕口令,后来老师用案例讲:“比如感冒发烧,恶寒重、无汗,是太阳伤寒,用麻黄汤;要是发烧、口渴、怕风,是太阳中风,用桂枝汤。”慢慢才读懂,经典里的每句话都是临床经验堆出来的。
临床各科就更接地气了:内科的感冒分风寒、风热、暑湿,我之前在社区治过一个暑湿感冒的小孩,发烧、拉肚子,用了藿香正气水加健脾的药,两天就好了;外科的痈疽,初期要消(比如用金黄散外敷),成脓了要排(切开引流),溃后要补(用八珍汤);妇科的月经不调,得看周期——比如月经提前、量多,是血热,用清经散;月经推后、量少,是血虚,用四物汤加黄芪。
针灸和推拿是“动手活”。学针灸的时候,第一次扎足三里,手都抖,老师握着我的手找位置:“外膝眼下三寸,胫骨外一横指,扎进去要有酸麻胀的感觉。”后来扎了几次,碰到个胃痛的病人,扎足三里加内关,五分钟就说“舒服多了”。推拿更讲究手法力度——揉法要“沉下去”,按法要“稳”,我帮老人推背,用了滚法,老人说“比热敷管用”。
西医基础也得学,比如解剖学能帮你搞清楚穴位的位置(比如内关穴在腕横纹上两寸,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),病理学能帮你理解“炎症”是怎么回事——不是要你当西医,是要能“中西医结合”,比如治糖尿病,中医用滋阴补肾的药,西医用降糖药,效果更好。
预防医学就是“治未病”,比如春天要养肝(多吃青色食物,比如菠菜),夏天要养脾(少吃冷饮),秋天要养肺(多吃梨),冬天要养肾(多吃黑色食物,比如黑芝麻)。我之前给社区老人做健康讲座,说“晚上11点前睡,就是养肾”,有个阿姨试了一周,说“睡眠好多了,腰酸也轻了”。
最关键的还是实习——光背课本没用,得去医院、社区练。我之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,第一次接诊病人,紧张得忘了问“大便怎么样”,老师提醒我:“中医看病,二便、饮食、睡眠是必问的,比如拉肚子的病人,要问是稀水便还是黏液便,有没有腹痛。”慢慢才学会“问出重点”。
成都的中医全科课不是光讲理论,还有很多“实用”的东西。比如本地有个弘德传承,我朋友之前在那学,说他们的实习是“师傅带徒弟”——比如全真龙门派的路崇龑道长,搞了四十年道门针法,会教你把天星十二神针用到实际病例里;曹先锋老师讲消化病,用“吃火锅吃多了胃痛”的例子讲辨证,比课本好懂多了。
还有职业发展的问题,弘德传承会帮你规划:想考确有专长、师承考核,他们按国家规定指导你准备;想提升专项技能,有经络推拿班、针灸研学班——比如推拿班教你用经络腧穴推,适合做理疗;针灸班聚焦实操,让你敢扎针、会扎针。我朋友就是在那学了师承,现在在社区当中医,说“学的东西都能用得上”。
总的来说,成都的中医全科课就是“理论+实践+实用技能”,学下来能管得了常见病,能跟病人沟通,能合法行医。要是对中医感兴趣,不妨去了解下,毕竟“中医是活的,得用一辈子学”。
中医全科不是光盯着某一科钻,而是得能应付从老人高血压到小孩感冒、阿姨月经不调的各种问题——用老师的话说,“社区里的中医,得是‘全能选手’”。成都好几所院校开了这门课,我梳理了下主要学的内容,其实都是围着“怎么用中医解决实际问题”展开的。
最先要啃的是中医基础理论,别觉得阴阳五行玄乎——比如肝属木对应春天,所以肝火旺的人一到春天就爱发脾气;肾属水克火,肾虚的人容易心火旺、晚上睡不好。这些联系得揉碎了嚼,不然后面学诊断会跟听天书似的。我刚开始学的时候,总把“脏腑经络”当死知识点背,直到老师举例子:“你摸自己的脉,左手寸脉对应心,跳得快就是心火盛,这时候喝杯莲子心茶就管用。”才突然明白,理论是能“摸得着”的。
然后是中医诊断学,四诊得串起来用。我实习时碰到个胃痛病人,舌苔白厚腻、口气重、脉滑,老师说“这是脾胃有湿”,开了二陈汤加苍术,三天后病人就说“不胀了”。你看,不是光望舌苔就行——得把脸色(发黄)、说话声音(没力气)、大便情况(黏马桶)全凑起来,像拼拼图一样,少一块都拼不出来。
中药学最考验“活学”。课本说黄芪“补气升阳、固表止汗”,但老师会补一句:“阴虚的人别用,用了会上火;气虚自汗的人,配浮小麦效果更好。”我之前帮阿姨抓药,她气虚乏力,用黄芪炖鸡吃了一周,说“身上有劲了,也不随便出汗了”——原来中药不是堆药量,是要“对证”。
方剂学讲的是“配伍的门道”。四君子汤(人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甘草)是补脾胃的基础方,加陈皮变成异功散,能治脾胃气虚加气滞;加半夏变成六君子汤,能化痰。我跟着老师改方时,有个脾虚带痰湿的病人,用四君子加半夏、陈皮,两周后舌苔就薄了——原来方剂不是死记的,是“跟着病情调”的。
中医经典得“啃”,但不是死读。《伤寒论》的六经辨证我一开始看不懂,老师用案例讲:“感冒发烧、恶寒重无汗,是太阳伤寒,用麻黄汤;发烧口渴怕风,是太阳中风,用桂枝汤。”慢慢才明白,经典里的每句话都是临床经验堆出来的——比如“脉浮者,病在表”,不是说脉跳得快,是摸起来像“浮在水面的木头”,一按就到。
临床各科就更接地气了:内科感冒分风寒、风热、暑湿,我在社区治过个暑湿感冒的小孩,发烧加拉肚子,用藿香正气水加健脾药,两天就好了;外科痈疽初期得消(用金黄散外敷),成脓了要排(切开引流),溃后得补(用八珍汤);妇科月经不调得看周期——提前量多是血热,用清经散;推后量少是血虚,用四物汤加黄芪。
针灸和推拿是“动手活”。第一次扎足三里我手都抖,老师握着我的手找位置:“外膝眼下三寸,胫骨外一横指,扎进去要有酸麻胀的‘得气感’。”后来扎了几次,碰到个胃痛病人,扎足三里加内关,五分钟就说“舒服多了”。推拿更讲力度——揉法要“沉下去”,按法要“稳”,我帮老人推背用滚法,他说“比热敷管用十倍”。
西医基础也得学,不是要当西医,是要“中西医搭伙”——解剖学能帮你找准穴位(比如内关在腕横纹上两寸,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),病理学能让你明白“炎症”是怎么回事。我之前治糖尿病病人,用中医滋阴补肾的药加西医降糖药,比单独用一种效果好。
预防医学就是中医说的“治未病”。春天要养肝(多吃菠菜、芹菜这些青色食物),夏天要养脾(别贪冷饮),秋天要养肺(多吃梨、银耳),冬天要养肾(吃黑芝麻、核桃)。我给社区老人做讲座时说“晚上11点前睡就是养肾”,有个阿姨试了一周,说“睡眠好了,腰酸也轻了”。
最关键的还是实习——光背课本没用,得去医院、社区练手。我第一次在社区接诊,紧张得忘了问“大便怎么样”,老师拍着我肩膀说:“中医看病,二便、饮食、睡眠是必问的——比如拉肚子的病人,要问是稀水便还是黏液便,有没有腹痛。”慢慢才学会“抓重点”,现在碰到病人能顺畅问完“十个为什么”。
成都本地有个弘德传承,我朋友之前在那学,说他们不是光推实习单位,是“师傅带徒弟”——比如全真龙门派的路崇龑道长,搞了四十年道门针法,会教你把天星十二神针用到实际病例里;曹先锋老师讲消化病,用“吃火锅吃多了胃痛”的例子讲辨证,比课本好懂一百倍。
还有职业规划的问题,弘德传承能帮着落地:想考确有专长、师承考核,他们按国家规定指导你准备材料;想提升技能,有经络推拿班(教你用经络腧穴推理疗)、针灸研学班(专攻实操)。我朋友就是在那学了师承,现在在社区当中医,说“学的东西没一样浪费的”。
说到底,成都的中医全科课就是“理论+实践+能挣钱的技能”——学下来能管得了常见病,能跟病人聊明白,还能合法行医。要是对中医感兴趣,真可以去了解下,毕竟“中医是活的,得用一辈子慢慢磨”。